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文化兰山】临沂城东北隅的街巷— 东马道巷

    信息发布者:wch9210
    2017-10-20 11:36:39    来源:兰山区新闻中心   转载

    旧城东北隅大街小巷纵横交织,有23条之多。其中南北走向的街巷有:北当铺巷、北仓房巷、墙缝巷、颜巷口街、沂兰巷、狱西巷、杨家园、丁家园、北三孔桥西巷、北三孔桥东巷、窑货市巷、薛家巷、鼓楼台巷、东马道巷等;东西走向的街巷有:北城墙根巷、城隍庙街,小教场巷、煤山后巷、翁家巷、破戏台巷、蔡家巷等。另外还有九弯巷、旮旯巷等斜巷。现在,东北隅已拆迁改造成大型的居民社区——煤山社区,社区包括新建的鼓楼台小区、北三孔桥小区和临沂市干休所等。这一带的多数街巷在拆迁改造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城隍庙街、杨家园巷等很少的几条街巷尚存,但也是新貌掩旧影,与过去风貌迥然不同。当年,这些古街老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闹中取静,别有天地。它们狭窄弯曲,古朴幽深,静谧安闲。在老临沂人的记忆中,每条街巷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渊源、人文故事,下面分别一一记述。



    临沂旧城东城门内,路北第一条巷子叫东马道巷,当地人往往直呼“东马道”。该巷南起东西大街,顺着东城墙偏向西北,与北城墙根巷连在一起,全长330米,宽2米,土路面。现在这条巷子已经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鼓楼台小区整齐划一的一座座居民楼。


    ▲东马道巷


    该巷因地处东马道旧址而得名。马道是古代的重要军事设施。明清两代,驻军大多在城墙内筑有环城马道,为守城部队巡逻守城之用。在冷兵器时代马道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沂旧城门内原来都有马道,长数十米,“阔八尺”。按方位,位于南门内西侧的叫南马道,西门内北侧的叫西马道,北门内西侧的叫北马道,东门内北侧的叫东马道。



    东马道是紧贴东城墙(城楼)修建的,由东西大街沿着巷子向北走数十米,再折而南地势渐高,直达城墙顶。折而南行上城墙的这段路是漫坡道,两边砌有整齐的砖墙,中间道路下面铺着三合土(由泥土、熟石灰、炉渣混合的土),上面铺着侧立的大方砖,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俗称“礓”,便于马匹、车辆上下。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古老的马道失去了军事功能,渐渐废弃不用。而后,一些无处安身的贫苦百姓来到这儿,在马道两旁搭建了一些低矮狭小的房屋居住,这些房屋进出门时都要低头弯腰才碰不着头,勉强能遮风挡雨。住的人日渐增多,至清朝乾隆年间,这儿便形成一条居民巷——东马道巷。


    ▲19世纪末的东翁城门


    马道斜坡下面原有一座坐东朝西的“吕祖庙”,3间屋大小。庙里供奉的是吕洞宾。吕洞宾,原名吕岩,另说本名吕煜,字同宾,号纯阳子。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道祖师。附近居民百姓常到庙里进香求拜吕祖保平安,香火不断。到民国年间,战火不绝,此庙便荒废不用了。

    马道东边的城墙原是土墙,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改建成砖墙。城墙雄伟壮观,高二丈五尺,整体下宽上窄,上面阔一丈,能跑汽车。城墙墙基用大石条砌成,墙体内外均用大砖砌成,中间用黄土夯实,异常坚固厚实。城墙根下常年长着一些野草和灌木,有枸杞、益母草、曼陀罗、酸枣树等,这些野生植物均能入药,附近百姓常来这里采药治病。城墙拆除后,视野没有了遮挡,人们站在东马道的断壁上,就能把城内外远近的景色尽收眼帘。





    马道上城墙顶的出口处是东城门楼。门楼下方是拱形的高大门洞,门上方悬着一块长方形石匾,上面刻着“镇海门”3个大字。如今,这块石匾被收藏在临沂市博物馆内。门楼为两层楼,青砖碧瓦,飞檐凌空,雕梁画柱,气宇轩昂,让人赏心悦目。楼内供奉着四海龙王及风雨雷电等神的塑像。东城门外原有一座瓮城,瓮城门向北开,是临沂城东门的第二道门。瓮城里住着一些人家,他们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东城门被拆除。东西大街到此畅通无阻,与城外东关街连接在一起。


    ▲东城门石刻门匾


    民国初年,土匪猖獗,农村一些有钱人家多搬进城里,一则可投资经商,二则能送子读书,求得日后发展。在太公巷比较知名的有岗头村李洪轩家,他们在先知巷头和太公巷中段路西,开着两座酒店,生意红火,可惜在日寇侵略时全毁于战火。还有一家是红埠寺村范姓大户,住在刘德润家北边一个胡同里,他们在十数年间培养出一批高、初中学生,解放后范金铭成了临沂一中高级教师,范金铬成了二中教师,范金彝当了小学校长。还有一个刘东皋,来自费南武德村。住在范家胡同以北,他在自家院内开了一家“红疗诊所”,他送六弟刘少迁去日本留学。回国后的刘少迁与范迟九同为上世纪30年代临沂戏曲舞台上的名人,他们都为抗日宣传做了许多贡献。





    2008年9月,涑河还建工程开工建设,工人们在东城门旧址附近施工时,挖掘出一段古城墙。城墙基座部分用青石铺整,墙体两侧用青砖垒砌,中间填满夯土。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对其勘察后确认为明代临沂古城东城门北侧城墙的下部。但老临沂人有另一不同的说法,认为临沂古城墙内外都是大砖砌成,而且下宽上窄,而发掘的那段城墙墙体是上下垂直的,且位于古城东瓮城门处,他们推断应是上城墙时所走的东马道的墙基,而不是主城墙。但不论怎么讲,古城墙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和了解古城历史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证据。为保护这一历史遗迹,政府在此建造了遗址公园。城墙遗址位于公园中心,外用玻璃罩住,上面用仿古大青砖修一20米左右的长方形平台。台东是2008年12月立的建城2500周年纪念碑,台西是一圆形水磨地面的平台,中间刻着一幅明朝万历年间的沂州城郭图。周围植有花草、树木。市民又多了一处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休闲场所。


    ▲临沂古城墙


    过去,临沂有个风俗,在每年正月的十五或十六,城区居民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顺着古老的马道爬上城墙,围城走一遭始归,边走边说:“爬爬城,不腰疼。”百病皆去,一年平安,俗称“走百病”,实际上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人们站在城墙上登高望远,心胸开阔,忘记杂事烦心事,当然可以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东城门遗址城墙被保护在玻璃幕墙之中


    东马道巷北端路西有一个汪,汪的面积不算大,也不出名。巷内居民称东大汪,也有叫蝎子汪的,可能形状像蝎子吧。汪里的水常年不干,清澈见底。夏季水里长满了苲菜、浮萍,各种野生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附近乡里的农民常会到汪里打捞苲菜、浮萍,用来喂猪。孩子们却热衷于到这里钓鱼、游泳。解放后,汪被填上,上面盖上了民房。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